3月13日,高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带头人、比分365_365体育-天下足球网官网推荐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德永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出了题为“Assessing coupling interactions in a safe and just operating space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和过渡的调控策略。本研究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基于地点和问题为导向、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和实践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2015年9月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会议通过了一份由193个成员国共同达成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包括17个目标(Goals)、169个具体目标(Targets)和300多个指标(Indicators),其首要目标是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联合国所有193个成员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签署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其作为一套共同的、不可分割的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解决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些系统性障碍,并期望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在维持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人类福祉,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然而,这些目标、具体目标和行动指标涵盖的广泛范围对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如何执行提出了重大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提供模糊化的框架性指导,17项目标中有14个涉及社会目标,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侧重社会目标而淡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的进展有限,甚至部分投资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自然的衰退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历史惯性”的发展方式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单个目标提供短期支持,却可能对支撑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系统性破坏。诸多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进展良好,但如果按照这个框架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目标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破坏环境的烟幕弹。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努力制定本地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和环境维度之间的复杂作用,促进彼此之间的协同并克服可能存在的权衡。
本研究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的整体性出发,构建了基于安全且公正运行空间与SDGs框架下多层次人类福祉耦合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揭示了中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一、主要结果:
(1)提出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视角下环境绩效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耦合关系评估框架。
图1 SDGs视角下环境绩效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耦合关系评估框架
该框架整合了安全且公正的运行空间和地球系统界限约束下的环境足迹阈值/限额,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度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可持续性。人类福祉(社会基础)指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应受到以地球系统边界计量的环境足迹阈值/限额的约束。这两个子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作用。
(2)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评估方法
图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评估框架
根据环境绩效和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和趋势度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对应四个象限:象限I.环境与人类福祉协调耦合且变化趋势显著向好、象限II.环境与人类福祉协调耦合但变化趋势不显著、象限III.环境与人类福祉非协调耦合且变化趋势不显著、象限Ⅳ.环境与人类福祉非协调耦合但变化趋势显著向好。
图3 2000-2018年世界(a)和中国(b)相对于安全且公正运行空间的表现
注:当内部楔形达到社会基准(人类福祉),外部楔形物处于环境足迹阈值/限额内时,国家或地区被认为处于安全且公正的运行空间。社会基础内环楔形表示相对于社会基准的实际人类福祉指标;外环楔形表示相对于环境界限的实际环境足迹。环境足迹阈值/限额用绿色环表示,社会基础用蓝色环表示;楔形测量每个维度指标与其边界(阈值/限额)相比的百分比(楔形中心数值为0%,边界数值为100%)。
(3)评估了中国省级行政区2000-2018年环境绩效和人类福祉的耦合关系
图4 2000-2018年中国区域环境绩效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度的大小(a)和变化趋势度(b)
(4)揭示了2000-2018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图5 2000-2018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可持续发展水平(a)与空间分布格局(b)
图6 2000-2018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各类发展模式(a:象限I, b.象限II, c.象限III, d象限Ⅳ)下环境绩效与人类福祉之间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图中显示了环境(棕色)、社会(深绿色)和经济(酒红色)三个方面的因素对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变化的贡献。
二、主要结论
2000-2018年,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大多数省份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维度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其中:青海省处于第Ⅳ象限,即:环境与人类福祉非协调耦合但变化趋势显著向好;提出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发展的四种模式,并为每种发展模式制定了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和过渡的调控策略,其中:针对青海省提出了发挥生态优势,逐步提高人类福祉,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耦合协调的发展策略(fill-gap strategy) 。本文的研究框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国家或区域,以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科研团队带头人、比分365_365体育-天下足球网官网推荐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德永教授,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韩东妮,合作作者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仇江啸博士。(Jianxiao Qiu, School of Forest, Fisheries, and Geomatics Sciences, Fort Lauderdal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University of Florida, Davie, FL, USA)。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十、区域绿色发展途径专题1高原气候资料稀缺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2019QZKK1001)和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9-SFA12, 2022ZY024, 2021-SF-A7-1)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的资助。(2022-TS-07)。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073-z